到超市购物,产品上的标签,会左右人对产品价值的认定。有人做过如此的实验:一模一样的两件产品,标注不一样的价格,大家会为他们找出价格不一样的理由。大家会在标价高的产品上找出不少优点,会在标价低的产品上找出很多的不足,并且还能明确指出两者的区别。也说是说,标签会诱导人的思维方向。这就是所谓的标签效应。
心理学上也有这种标签效应。就是当一个人被一种词汇或名字予以标注时,他就会做自我印象管理,使我们的行为与标注相一致。也就是说假如给某人在某一方面下一个结论,那就将致使此人在行动上向这个方向努力,最后达到与结论相一致。
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大家大人常常有意或无意地给孩子贴上如此或那样的标签。
有一个女同事,她的孩子三岁时,把家里切开的的西瓜全都咬上一口,以示这类西瓜全部归他所有。于是这位同事逢人便夸她的孩子自私。将来,几乎在所有些场所,孩子自私便成了她的口头禅,还列举出孩子自私的依据:和他爸一个德性。在她自私标签的引导下,其孩子也一直做出很多叫人没办法击掌的行动来。孩子六岁时,有一次聚会,孩子把他最爱吃的虾全都夹到我们的盘里,然后示威般地对其欲言未发的妈妈宣战:你又要说我自私了吧!对,我就是自私,如何?我自私,所以我吃到了全部的虾!真不知其母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。其实,孩子的自私全是其妈妈给孩子贴标签的结果,和他爸一个德性,还暗示了这种自私是天生的,给孩子自私提供了法律依据,强化了孩子的自私性格。
班上有个女孩,胆子特小。去她家家访时,她的妈妈说:这孩子随我,生性胆小,我小时候就不敢举手回答问题。老师你不了解,她晚上睡觉需要开着灯,她怕黑。然后需要教师照顾云云。我终于了解了孩子胆小是什么原因:从小她母亲就给她贴上了标签:胆小!从而使她觉得自己天性这样,以至于干什么都缩手缩脚,上课都失去了举手的勇气。
我的外甥5岁时,领他出去玩。他跑得快,不小心摔倒了,膝盖上擦了皮,还出了血。我赶过去问他:疼吗?不疼!我是一个勇敢的男子汉,我非常坚强,疼也不怕!我听着这小大人的话,不禁为姐姐的标签教育叫好。姐姐还给外甥贴了不少标签,诸如,懂礼貌,乐助人,勤奋,好学,有创造性外甥目前读高中三年级,这类标签已成为他性格的写真,懂礼貌,乐助人非常受师生的欢迎,学习成绩也一直遥遥领先
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说:人一旦被上某种标签,就会根据标签所标定的去塑造自已。孩子像一张白纸,你给他贴上哪种标签,他就会根据标签去塑造自己:给他贴上勇敢的标签,他就会努力形成勇敢的性格特点,给他贴上胆小的标签,他就会培养懦弱的性格特点;给他贴上勤快的标签,他就会变得勤劳,给他贴上懒虫的标签,他就会变得懒惰
期望孩子具备什么样的品行,就给孩子贴上什么样的标签。但要且记,不要因孩子偶尔的行为,就给孩子贴上黑暗的标签。要收成金色的太阳,就给孩子贴上光明的标签!你会发现,最后你的孩子会成长为一个聪明的、自信的、乐观的、勇敢的、勤奋的、勇于进取的具备你所期望的所有高尚品格的人!